(13日訊)
在對話過程中,學生們專心聆聽。 當聽到歐瑞雯一年能閱讀100本書時,全場不約而同地發出“哇” 的驚歎聲。談到親子閱讀時,有學生主動提問, 想了解該如何與母親一起開始共讀。
閱讀是享受非負擔
起初,學生們顯得有些靦腆;但隨著交流的深入, 提問內容逐漸從閱讀話題延伸至瑞典的文化與飲食, 現場氣氛愈發熱絡。
學生溫馨彤表示,這場對話讓她學會了如何有計劃地閱讀, 例如每天分配時間閱讀幾頁虛構或非虛構類書籍。她體會到, 閱讀應是一種享受而非負擔,只有讓自己在閱讀中放鬆、自在, 才能真正培養出持續閱讀的動力。
學生陳禎旻說,透過歐瑞雯的分享,增加了她對英文書的興趣, 也意識到閱讀不必拘泥於“學到新詞匯”或“完成學習目標”。 只要在閱讀後有所啟發、有所感受,那便是一種真正的閱讀。
林鎂晶老師希望透過歐瑞雯的親身分享, 為初一班的學生播下閱讀的種子。
閱讀過程感受樂趣
“我們都明白閱讀的重要性,許多學校也落實了晨讀活動, 但對不少學生而言,晨讀卻成了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老師面對學生缺乏閱讀興趣時,也常感無從下手。其實, 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引導,唯有讓學生在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才能真正培養出持續閱讀的動力。”
此外,培中校長貝美嬌表示,現今教育強調“自主學習”,而“ 自主閱讀”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所謂“自主” 並非放任或毫無方向,而是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掌握方法, 明確目標,進而培養出自發且持久的閱讀習慣。
“我們都明白閱讀的益處,但要讓學生真正開始閱讀, 一直是老師們最頭痛的工作。但閱讀的種子,總要有人先撒下。 從一個班級開始,也許只是小小的起點, 未來也可能成為校園一股溫柔而持久的風氣。”
跨國分享閱讀樂趣
培中生瑞典書友交流
(13日訊)培民中學教師在教學之餘, 也積極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近日, 該校華文組主任林鎂晶為初一一班的學生安排了一場線上交流, 讓他們與現居瑞典、 每年閱讀超過100本書的馬來西亞公民歐瑞雯進行視頻對談。
歐瑞雯在交流中分享了自己如何開始閱讀、如何愛上閱讀, 以及如何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項“任務”。
歐瑞雯年讀100本書
歐瑞雯目前在瑞典阿法拉伐(Alfa Laval)集團擔任全球市場與傳播經理。工作職責繁重的她, 仍堅持每天閱讀、聽書,並積極參與讀書會。
她每年閱讀超過100本書,深信只要養成閱讀的習慣, 讀書就不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 而是一種由衷的喜好與主動的追求。
歐瑞雯在與初一班31名學生分享時提到, 她通常會同時閱讀三本書:一本虛構小說, 讓自己沉浸於他人的人生與想象的世界;一本非虛構作品,如自傳、 科學類或真實故事,用來思考世界的邏輯;以及一本詩集—— 她認為詩是最接近文學的途徑,能激發靈感。
“共讀”加強閱讀動力
“閱讀能讓人放慢腳步,進入沉澱與思考的狀態。在歐洲, 城市的生活步調相對悠緩;而在馬來西亞, 尤其是大城市節奏往往較快, 更需要透過閱讀為自己騰出思考的空間。”
她建議學生嘗試“結伴閱讀”——與朋友共同閱讀同一本書, 並展開討論。這樣的交流不僅能加深理解,也成為持續閱讀的動力。
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說, 自己在中學時期曾與同學一起閱讀巴金的《家》《春》《秋》。 閱讀的熱情是可以在朋友之間相互感染、逐漸形成風氣的。
她平日既閱讀實體書,也讀電子書, 並特別向這31名學生推薦了幾本書,其中包括適合贈予朋友、 父母或老師的書目。
评论
发表评论